大军出塞,一定要携带粮秣给养,在这个时节,还需要准备马匹的草料,更不要说帐篷等物,蓟镇军兵两万,虎威军以及随行辅兵长夫近七千,再加上大同镇的骑兵近两千,接近三万的大军,携带的军需给养也是惊人的数量。
大明的兵丁,在边镇的时候,饷银和粮草都要被克扣,出塞之后,不在自己的地盘,所有的给养都需要后面输送,如果实现不了充足供应,那军心士气肯定是谈不上了,吃不饱肚子,怎么有力气去打仗,更多的时候,是人心惶惶。
不过钦差王通领军,加上前段时间也行了雷霆手段,砍下了不少血淋淋的脑袋,大家都战战兢兢,不敢弄什么手脚。
加上早在两月之前,三江商行和几家大的商行就开始在山西全境购买粮秣装备,从河南,从北直隶也有大批的物资输送过来,加上大同镇本身的积储,短时间内的物资还可以说是丰富。
大军出边塞,自己携带几日用的粮草,接下来的粮草都要靠后方输送,粮库和粮道就成了重中之重,如果被人抄了粮道,往往是全军崩溃的惨剧。
大明自立国以来,就和草原上的鞑虏征战不休,几次大的惨败都不是输在正面的交战上,而是后勤被敌人断绝,然后军心浮动,被人趁乱猛攻,然后大败。
倒不是说草原上的鞑虏骑兵就不需要粮秣给养,草原上是他们的地盘,每次明军出战,鞑虏都算是内线作战。
他们熟悉地形,而且因为骑兵为主,活动范围大,后勤基地可以放在距离战场较远的地方,明军如果没有强大的骑兵,根本不可能长途奔袭,去抄劫鞑虏的储粮辘重之地,而且牧民在草原上生活,这边的环境远远比大明内陆要严酷,从各个部落征而来的牧民骑兵往往都是自行携带给养,吃用的东西放在另一匹马上携带,这种种原因结合起来,储粮之地,运粮道路,往往就是明军的要害,而不是鞑虏的要紧处。
粮食给养这个关键”并不只是军将们知道,就连下面的军兵甚至大同边镇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。
得知要出兵的消息之后,大同右卫周围三百里四百里内的区域,一下子就是十室九空,有男丁的人家都是消失无踪。
直到出兵前两天,才陆陆续续有人从躲藏处出来,原因很简单,如此大规模的部队出塞,所用的民夫丁壮肯定也是惊人的数目,这些用来搬运东西的民夫丁壮自然不会自愿前来,行军战场上辛苦活都是他们做,逃的时候他们还被甩在后面,而且没什么报酬可以拿,这样的苦差事谁愿意去。
官兵自然也知道百姓不愿意出这个苦差,所以每次都是大肆的抓捕,不过这次官兵却没有一点的动静,邻近出兵两天,就算想要搜捕也来不及了”百姓们都是放心的回来,可也有个纳闷。
没有民夫丁壮,出塞称们难道自己扎营,难道自己去搬运粮草和辘重,钦差大人倒是个为民做主的人”但打仗这等事半点轻忽不得,这么不合常规,岂不是去草原上送死!…………
万历十一年的腊月二十九,由钦差王通亲率的大军在大同右卫启程,前往草原,据说此行目的有两个”一个是清剿马贼,一个是对鞑虏示威,让鞑虏活动收敛一些。左右邻近过年”没什么活计,官兵这次又不抓民夫”不少住在大同右卫的百姓和军户都来观看大军启程,这么大规模的出动,大同镇已经几十年未见了,看这个,多少是个热闹光景,开开眼也好。
祭天、升帐、举旗等等出征前大家耳熟能详的仪式进行完,大军缓缓而动,四周真围上了不少人,有的是军户和邻近的百姓过来看热闹,也有的是大同边镇的军将,自然,也有过来刺探的探子,这个也是没有办法防备。
各有各的看点,各有各的热间,众人都是议论不停,看着好像是元宵节时候,舞龙hua灯的队伍经过,两边的人看热闹一样。
“这大车要多少辆,数不清啊,那里淘换的这么多大车……”
“你这就外行了,那是蓟镇的偏厢车,用来上阵杀敌的,戚大帅的规制,了不得,不过那天津来的兵马,这大车看着也新鲜,四匹马,四个轮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